行业洞察 > 详情
地产新10年
地产下半场,进入深水区,从热火朝天到哀鸿遍野。乐观者有之,悲观者有之,未来 10 年地产何处去?从需求、供给、政策、开发、营销 5 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需求
地产归根结底是研究人的专业,人口的出生及迁徙、收入水平、消费喜好等,地产只是 基于此的附着物。
中国人口总量不再增加,进入负增长阶段,这是基本盘。未来 10 年,中国是从发展中 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关键期,人口出生率必然下降,不婚率提高。东亚发达经济体日本、韩 国、台湾也如此,带来的后果是乡村人口减少,房屋空置、学校大量空置。
城市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从快速城市化阶段到低速城市化阶段。从官方统计数据,中国 城市化率还不到 70%,城市化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这是一个误区,农村尽管存量人口多,但 农村产业空心化,人口多是老弱病残,青壮年极少,他们对城市房产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 不强烈,自然死亡也会带来城市化率提升。从乡村振兴角度,还需要部分年轻人回流农村, 发展产业发展经济。
人口迁徙途径变化,从农村人进城为主到不同城市群之间迁徙为主。城市群是未来经济 发展主方向,也是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农民工是特殊阶段的产物,集合了数千万劳动 力,居住和工作单位是分离的,造成了县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产业化时代,工作在哪里, 居住也在哪里,产业兴则地产兴。部分乡镇消亡,大镇化是必然趋势,便于产业聚集和人口 聚集,也便于城市配套完善。大多数县域经济区,人口净流出,无产业支撑,农村人进城红 利消失,带来地产没落。市域经济区,管辖人口多数百万上千万,有足够的人口聚集和城市 规模,是中国经济的脊梁,是人口迁徙主方向和未来 10 年地产主战场。珠三角、长三角、 环渤海、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汇集中国主要产业和人口,也是地产最有生机地区。
人均年需求量逐步走低。高峰期全中国一年开发量 17 亿平方米,人均约 1.2 平米,投资 性需求占了很大比例,现阶段欧洲人年均开发量约 0.1 平米。投资性需求会极大降低,即使 不叠加房产税因数,收益大概率不会超过持有成本。近几年市场新房需求在 8-10 亿平方米 左右,人均需求在 0.5-0.6 平米左右。其后逐步走低,到 2030 年左右市场规模会在 5-6 亿 平方米,人均需求量在 0.3-0.4 平米。
改善型需求释放的 10 年。改善型需求方兴未艾,2021-2022 地产调控放慢了此节奏, 但这注定不是全民也不是全地域的购房狂欢。现阶段刚需购房和改善型购房基本各占 50%, 改善型需求会逐步增加到 70-80%甚至更高,房卖有房人是残酷的现实问题。宜居城市和发 达经济圈会成为改善型需求最大受益者。退休后你住哪里会成为更多人考虑的问题,高污染 配套差环境差城市,只会成为工作的过客,周末和退休会在他乡。
城里有套房,乡村有间屋。旅游地产和养老地产是部分人群的喜好,乡村地产是更多人 的向往,市场更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中国人几千年的生活梦想。累了,老了, 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花几十万修房的人会越来越多,民房修建会从小工头变成公司化行为。 农村没有房的人群怎么办?那就租或长租代售。一年在那里呆上 3-5 个月,有一个小菜园, 休闲和养生相结合,不亦乐乎。交通便利环境好医疗购物好的地方会成为首选,农民多了收 入乡村得到振兴。目前有此需求的人不少,中老年人尤甚,下一个 10 年,乡村地产会萌芽 至蓬勃兴起。
产业用房需求会大幅增加。从发达国家经历来看,城市化进程进入后期,厂房办公仓储 研发等需求会大量增加,解决就业问题,中国亦然。但目前用地价格远低于土地整治价格, 导致地方政府没有此积极性或无钱作土地整治,市场有产业用房特别是厂房需求而无土地供 给。产业用房需求会比商住楼需求地区差更不平衡,更强调产业链和协同效应,政府会更多 的介入此块开发而由纯民企操作。
二、供给
土地交易。只管卖地,不管市场去化,极端状况有城市卖地可开发 10 年,将成历史记 忆。卖地将从印钞票行为变成市场化行为。卖地将考虑常住人口数量、上一年去化、存量土 地及存量房屋因数,科学决策供地,从源头上保证房地产健康发展。
供给主体。国进民退声音此时彼伏,地产重金融属性,地产非完全市场化产品,关系千 家万户,也有公共产品性质,国进是必然的。将来很可能形成规模房企 1、2 线城市,中小 房企 3、4 线城市,县域市场变小了养不了大鱼,也给了中小房企生存空间,也不再有碧桂 园所在的地方寸草不生这一说法。养猪的、办厂的、做生意的,全民做开发盛况不再,投资 主体更多是专业开发企业和投资机构,玩家也会急剧减少,要么退休要么回归本位。
一二级市场。持有成本增加,价格不再上涨,大量投资性房产将重新进入市场,以二手 新房形式,其具有价格优势和现房优势,短期内将对期房形成冲击。梯级消费形成,刚需买 二手房,改善买新房,不再强调一步到位,二手新房会极受欢迎。存量市场交易是未来市场 主流,市场规模及其庞大,但在现阶段还是新房和二手房并重,越往后存量房交易比例越高, 在 2030 年存量房产交易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睡城过去式,产业新城未来时。造城,是中国特有的城市化运动,只有房产没有其它产 业,形成了睡城和鬼城,在城市化高峰和地产发展高峰可阶段性存在。未来城市开发,除了 住家,还要考虑就业、生活、学习,产业新城是地产新常态。离散型新城会越来越少,其成 熟越来越难,以前可能 3-5 年,以后要 8-10 年。大部分地产项目选址会在较成熟地方,外 延型发展,可享受相对成熟的配套和生活设施,也降低了政府基础设施压力。10-20 万方项 目成为主流,有一定的规模和小区配套,保证项目品质。2000 亩 3000 亩项目,去化速度不 能支撑,房价上涨速度也不能支撑财务成本。
不会移动的智慧空间。有人说,下一步汽车是会移动的智慧空间,那么房产就是不会移 动的智慧空间。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发展潜力巨大,也是下一步地产最有想象力地方。小 区管理智慧化,在人力成本高企今天,机器人保安机器人保洁,不再是梦想。家不仅仅是居 住空间,也是办公空间和娱乐空间,智能家居只是常规套餐,从进入房间就开始了健康管理, 老人小孩独自在家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回家炒菜机器人就做好了饭菜,出门电梯已经停在了 你所在楼层,智慧生活无处不在。
质量与二次改造。中国的住房质量并不高,我一直在想,50 年过后怎么办?电梯可以换, 管网可以换,外墙也可以换,主体结构怎么办?钢材和混凝土是有使用寿命的。那么多高层 建筑又推倒重建吗?又来一次大拆大建吗?当然,这是子孙后代的事情了。国外建筑可以存 在几百年,我们为什么不能?建筑是一个国家文化表现的最重要载体,我们一直强调文脉传 承,房屋都拆完了怎样传承。下一步,我们一定要研究可以住上百年的房屋,不一定是高层。 人一生中,会经历多个角色,子女、父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庭人口也会变化,房屋 也会经历多次装修,要求房屋功能有其灵活性,日本房屋有 30CM 高的管网层,要求我们从设 计、选材、施工上进行完善和提高。
现房与期房。中国地产杠杆率太高,房款挪用造成烂尾楼太普遍,现房销售是未来必然 发展方向,但这是渐进式过程,不然会造成房地产供给阶段性断层。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是强监管加部分地块现房销售,从拿地开始政府就深度介入资金管理,项目资本金、 地块再融资、销售款项的进出会极严格,监管资金的比例一定会提高使用更严格,从整个公 司资金平衡到单个项目资金管理,资金抽逃或资金挪用可能性极大降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也便于资金管理。第二个阶段是现房销售阶段,在 2030 年左右现房销售为主期房销售为辅, 地产金融属性彻底体现。
低收入群体与流动群体住房问题。公租房或廉租房是必然解决方案,也是一个城市竞争 力的体现。我们常说,筑巢引凤,城市的竞争是人才竞争,相对较低房价和租金,对人才的 引进很重要。房价和租金是市场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政府让利。现在很 多大企业在做长租公寓,部分项目租金收益是不能覆盖财务成本的,长期盈利是这个商业模 式能成立前提。我认为,在高能级高房价城市,有足够多高收入群体,长租公寓是可成立的, 绝大部分地方长租公寓会经营困难。
三、政策
从太子到皇子。在过去 20 年,房地产业一家独大,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全民开发 全民炒房,也累积了足够多的金融风险,深度的伤害了实体经济和消费。在建设制造强国, 大力发展消费经济今天,注定不能持续。欧美发达国家已高度工业化城市化,房地产业也是 支柱产业。在较长时间内,房地产仍将维持较高的交易规模,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动 力源,是重要的经济支柱而非第一支柱。
大多数地方土地财政不再。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房地产分化会更加严重,发达地区人口 净流入,房价高地价高,仍然会有较高的土地出让收入。落后地区因为城市化基本完成,市 场规模小,土地出让量少价低,很可能陷入有地卖不出的窘境,多地已出现了平台公司拿地 开发,左手导右手。这会深刻影响中国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分配体制,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多地产业空心化,产业税收收入少。以前还可以靠卖地来钱,修桥修路修学校,现在土地卖 不出去,甚至公务员工资都发不出,经济还怎样发展?
短期内房产税不会大范围落地。最高峰全国 5 万亿元卖地收入,充当了影子银行作用。 习惯了坐着等别人送钱来,这笔钱大大缩水了,一分一厘挣又太慢,自然要想其它办法,房 产税自然就是首选。房产税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言论铺垫,作为调节房价上涨过快手段,调 节贫富差距过大手段。也在部分城市作为试点,称“豪宅税”,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短期内 房产税大范围落地可能性小,有如下几个原因。影响范围太大,千家万户,经济进入下行期, 房产税变相降低居民收入,降低消费能力。楼市不振,房价上涨乏力,房产税推出势必严重 打击,房地产再也经不起折腾。国外土地是永久产权,土地成本在房屋总成本占比较小,一 线城市土地成本占比 80-90%。但 2030 年左右,房产税可能大范围落地,多套房该处置处 置了,房地产对经济影响变小了,老百姓包包也可能更鼓了,惦记了这么久也该表示了。
自有资金要求更高,金融支持力度变小。地产的本质是金融,同样是期房,香港地产商 自有资金为主,资产负债率很低,用自己的钱修房。中国地产杠杆率太高了,还发明了永续 债这么一个品种,赚了钱是自己的,亏了是银行的或投资机构的,这不符合商业逻辑。2023 年,对房企金融支持力度会高,待房企死去活来,支持必然降低,更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和 现代服务业,这才是国之根本。近几年,房企自有资金比例会增加到 50%以上,后期会增加 到更多。土地再融资,企业发债,会严格限制。即使房屋销售受阻也不至于烂尾,是政府管 理底线。
运用科技开发全流程深度监管。科技发展,运用大数据已完全可以实时监控全国房地产 市场现状,土地出让状况、项目报建状况、开发建设状况、销售状况、存量土地及存量房屋 状况、问题项目状况、开发商资金状况等,及时有效精准监管房地产,也预防房地产系统性 金融风险。土地出让量价从源头控制,项目开发过程中资本金和销售款项的管理,工程建设 质量的保障等,科技让地产管理更轻松、更及时、更前置。
稳房价是中心工作。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房价是中心环节。房价尽管是市场行为, 但政府在里面充当基础角色,地价高低和土地供应量大小和房价息息相关。目前中国房地产 市场一定是存在严重泡沫的,房价收入比已超出常规。继续吹大是饮鸩止渴,终有破灭一天, 吹得越大破灭后伤害也越大。现在让它破灭,房地产影响行业众多就业人口众多,除了房地 产外无新的产业规模体量容纳就业人口。怎么办?房价相对稳定,慢慢挤出泡沫。房价今年 卖 10000 元平,明年还是卖 10000 元平,就意味着泡沫寄出了 3-4%,这样多几年挤出的泡 沫也非常可观。我认为,国家会辅以地价手段,让房价增长速度低于通货膨胀速度,房价会 处于相对稳定或微涨中尽快消除中国头上的地产悬河。
全国房产大市场。近期国家提出建设消费型社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房产全国大市 场是重要组成部分,从购房资格到交易。目前每个地方购房政策不一样,对购房人资格有或 多或少限制。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必然加快,人一辈子可能在多个城市多个地方工作, 绝不能让户籍成为阻碍。除了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买房资格对全国放开,彻底取消限制, 让人口可以自由流动,经济才能顺畅流动。科技手段,房产交易转让过户等异地也能办理。
物业管理公司深度变革,政策规范势在必行。现各个物业管理公司都有相当多不交物管 费官司,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在前期物管中,2 个顽疾非市场化产物,埋下隐患。一是 项目取得,大部分是老子开发儿子物管,非自由恋爱是指腹为婚。二是物管收费定价权,部 分项目特别是商业项目高得离谱,不同项目间差异巨大。尽管有招投标,都是形式。业主对 物业管理不满,很多小区包括头部开发企业小区,久拖不成立业主委员会,前期物管到期继 续管理。物业管理作为低门槛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政府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前期物 管公司选择和定价,一定要销售到一定程度,部分业主参与选择和定价,才更合理。前期物 管到期,基层组织牵头成立业主委员会,选聘物管公司,真正实现业主自治,物管公司是为 业主服务而非管理业主。
部分物业开发需政府主导或介入。房产作为半公共产品,部分产品不能纯市场化运作。 产业园区项目,影响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和产业布局,需要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和政策支持, 较长时间都是不赚钱的,政府需深度介入。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廉租房或公租房,居者 有其屋,是社会责任。城市更新,除优越地段外,多是不赚钱的,也只有政府主导。
四、开发
巨头仍在。大象瘦身了,还是大象。得益于中国庞大人口规模,城市化进程中后期,改 善型需求释放,中国地产总盘子仍是数万亿平方米超大市场,可容纳一定数量的巨头公司。 全国性房企 10-20 家,区域性房企 30-50 家,中国地产 50 强成为市场主力。最头部房企个 头变小了,万亿级房企成为思想乌托邦,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他们维持段位的不二法宝。
小公司生存之道。有人说,董明珠走过的地方寸草不生,和碧桂园恒大等近身肉搏过房 企待遇也差不多,得益于地价、规模化、成本、品牌优势,低价走量成为他们在 3、4 线城 市核心竞争力,一个项目占领了 30%、40%,甚至 50%市场份额,小公司举步维艰,卖售 价微利或低于成本线,不卖现金流从哪来?偶尔的高台跳水,八折九折,对三四线城市房地 产良性发展和土地市场伤害巨大。现 3、4 线城市池塘小了养不了大鱼,头部房企和区域性 房企退出是必然趋势,给中小房企提供机会和生存空间,小市场小房企小开发,需不能暴富 但小日子还行。
行业平均利润率。房地产暴利时代终结,制造业属性彰显。房价涨,主要是地价涨,盖 房的挣钱还没有囤地挣的钱多就是这个道理。有个冷笑话,某房企拿了地王,套住了,解套 方式在旁边拿一小块价更高小地。根在土地财政,地价涨带来房价涨,房价涨又带来地价涨, 诞生了大量投资和投机性需求,地方政府炒房者开发商皆大欢喜,房价泡沫就是这样形成的。 严控炒房、囤地,财务成本降低,回归行业平均利润率。从长远看,此次楼市下行,必然深 远影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配体制。
新城与近城。各地政府热衷于建城,快速城市化阶段产物。据网络统计,各地新城建成, 总居住人口可达 40-50 亿人。人口负增长,农村人进城潜力挖掘殆尽,存量人口争夺成为关 键。城市发展两级分化,产业兴旺,人口净流入,城市尚有发展空间。大部分三四线城市和 部分乡镇,必然空心化和城市萎缩,带来的直接后果,新城发展模式不再,在建新城成熟区 也会拉长。外延性城市发展成为主流,项目地块选择近城为主,成熟快,各种基础设施也相 对完善,政府的配套成本也低。
投资商与开发商。现阶段,投资人和开发商多是一家。发展趋势,投资人和开发团队分 离,类似于现在的董事会与职业经理人团队。投资人多是组合,更多的体现出房地产金融属 性。看中哪个项目,自然人、房开企业、金融机构、其它企业等,均可参与,形成开放的股 权结构。开发商可以是股东之一,也可以不是股东,将来一定会形成全国性的代建品牌,用 自己的专业能力获取利润。
小团队与小项目。项目小型化,团队小型化是发展趋势。国外一个项目 2-3 个人,从建 设、 销售、后期服务全部完成。10 万平米级项目会大量呈现,千亩大盘会越来越少。太小,小区 品质受影响,太大市场去化不允许财务成本高。10 万平米级,小区具备一定的规模,绿化好、 项目配套完善,也能打造品质。项目去化变慢、利润率降低,要求管理团队必然小,更多从 管理要效益。
走下去与走出去。走下去可能不大,走出去是必然。家电中国造、新能源汽车中国造, 世界房子能否中国造?我看是有可能的。中国地产红利吃完,要求地产企业漂洋过海,既赚 中国人的钱也赚外国人的钱,美元含金量更高。地产开发技术含量不高,开发限制不多,是 欢迎中国企业投资的。出海关键在于资金,是否企业自有资金?是否变相转移资产?中国地 产与中国建筑是一对孪生兄弟,基建狂魔是中国地产走向世界的助推器。中国地产是有可能 成为中国的另一张世界名片的,待世界地产插上中国红旗,我辈弹冠相庆。
专业化与多元化。地产天花板已呈现,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这是头部房企多年前就在 考虑的问题。头部房企多元化,中小企业转行,是必然趋势。头部房企转行有几种方式,一 是拓展地产边界,从开发商向经营商转型,商业、物流、工业地产、长租公寓、物业管理等, 但多是重资产经营,很多业态收益尚不能覆盖财务成本。还有就是出海,近期以发达国家和 周边国家为主。二是完全跨行,金融、新能源汽车、农业等,但很难找到地产规模的行业, 地产思维和制造业思维完全不同,成功率较低风险较大,我认为成为金融控股集团的可能性 最大,通过金融控股集团再延展到实体经济。
装配式建筑与装修房。农民工进城多在建筑行业,容纳了数千万人就业,也影响了装配 式建筑的进程。装配式建筑在发达国家,已经是非常成熟产业,其本身技术含量不高,具备 大规模推广的基础条件。农民工越来越少,就业压力越来越少,装配式建筑和智慧施工装备 会成为主流,时间快、成本低、更环保。装修房会呈现多元化,一种是装修房销售,但其弊 端也很明显,装修过程不透明、隐蔽工程出问题多、个性化不好体现。另一种是清水房销售 再批量装修,成为增值服务的一部分,业主可全过程监管,更阳光透明,在装修框架不变情 况下体现个性化。
五、营销
销售行为实景化,由虚向实。期房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现房、准现房销售成为必然,所 见即所得。
购房行为网络化,由实向虚。现房销售,视频直播,对异地购房者,节省很大的时间成 本和交通成本。网络完成初步筛选,再实地比较洽谈,是购房行为的两个阶段。以后不排除 在网上直接订房。
渠道公司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渠道公司是房地产市场恶性竞争的产物,其本身并没有创 造需求,极大的增加了开发公司成本,也变相增加了购房成本。在一个相对良性的房地产市 场,消费行为扁平化,去中间化,去渠道化是市场必然。
定制行为在高端产品中出现。大规划、小调整,在高端项目中会有所展现。项目整体规 划布局不做大的调整,微调满足个人个性需求。
遵守阳光、透明、诚信的商业规则。从无序竞争到有序竞争,从泥沙俱下到阳光企业, 从期房到现房。品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绝大部分市场交易来自于存量市场,新房占据市场较小份额。 从传统的出租出售,到资产的运营管理。运营管理好坏,和收益直接相关。